《3D打印世界》讯/今年8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国务院专题讲座,讨论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与3D打印等问题。日前,《新华文摘》2016年第1期刊登了李总理的署名文章《催生新的动能 实现发展升级》,在文章中,3D打印作为关键词,被重点和多处提及。
从国务院专题讲座,到新华文摘的署名文章,李克强总理对包括3D打印在内的先进制造方式关切之情可谓拳拳。新年伊始,这对整个行业来说,应该都是一个振奋人心的好消息。总理尚且如此关注,我们,岂有不努力的理由?
《3D打印世界》特地撷取了这部分内容,供大家参考。
文章表示,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范围内孕育兴起,世界各国纷纷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中国制造业要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跨越,经济要迈向中高端水平,必须有新的理念,既包括技术方面的新理念,也包括政府管理的新理念,这就要求我们不断加深对新一轮经济技术革命和生产力发展的宏观思考。
新时期的“小手工作坊”
如今,随着众多新技术涌现,第三次工业革命正向我们走来。在规模化、集中式生产方式不断改进完善的同时,新型的“小手工作坊”又再度崛起,但这种依托互联网和3D打印等新技术的“小手工作坊”迥异于前,它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个人单打独斗,而是与外部广泛联系的一个社会化单元,其产品更加个性化、定制化,但创意和制造往往来自全社会的协作。
3D打印等新技术会带来传统生产和组织管理模式的革命性变化,有利于资源更优地配置和创造性技术的发展,拓展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空间。千千万万人投入创业创新不仅会塑造新的经济格局,也将对社会各方面产生深刻影响,并会推动政府管理理念和方式的创新。因此,必须充分认识这些新技术、新变革、新趋势,遵循和把握规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增材制造的理念不应仅局限于制造业
制造方式发展也经历了等材制造、减材制造、增材制造三个阶段。等材制造,是指通过铸、锻、焊等方式生产制造产品,材料重量基本不变,这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减材制造,是指在工业革命后,使用车、铣、刨、磨等设备对材料进行切削加工,以达到设计形状,这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增材制造,也就是3D打印,是指通过光固化、选择性激光烧结、熔融堆积等技术,使材料一点一点累加,形成需要的形状。这项技术于1984年开始在实验室研究,1986年制出样机,距今只有不到30年。3D打印实现了制造方式从等材、减材到增材的重大转变,改变了传统制造的理念和模式,大幅缩减了产品开发周期与成本,也会推动材料革命,具有重大价值。我国自然资源禀赋不足,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如果能广泛应用增材制造方式,就可以减少资源能源消耗,有力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增材制造的理念不应仅仅局限于制造业,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也可以借鉴。
加快3D打印产业化进程
我国3D打印技术研究起步不晚,有些方面还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产业化发展步伐总体较慢。面对世界先进制造技术方兴未艾的时代潮流,我们决不能再度落后,必须参与其中、抢占先机。培育中国制造竞争新优势,既要瞄准世界产业技术发展前沿,加强3D打印等核心技术和原创技术研发,又要加快成果推广运用和产业化进程,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紧密联结,以个性化定制满足广阔市场需求,以增材制造降低能源资源消耗,以绿色生产赢得可持续发展的未来,推动新兴产业集群不断壮大,使中国制造价格优势叠加性能优势、质量优势。同时,这也可为国际产能合作拓展更大空间,在优进优出中实现中国制造水平跃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