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打印为生命画出最美的休止符

数百件整容修复工具如数家珍,十几个头骨模型整齐排列……自1997年投身殡葬行业以来,20多年间,上海市龙华殡仪馆遗体整容高级技师王刚在传统遗体修复技术基础上,不断提升遗体修复技术科技含量,尽自己的最大努力给家属一丝安慰,也让逝者“从容远行”。

W020190412357963858582.jpg

引入3D打印技术

时光倒回22年前,王刚从技工学校工商管理专业毕业,适逢上海龙华殡仪馆招工,王刚由此进入了这个行业。“我从小喜欢绘画,母亲是老一辈殡葬人,从小耳濡目染,让我对这个行业并不陌生。”王刚回忆起当年初次为逝者化妆的场景,内心还是难免害怕,“冰冷的感觉透过指尖传遍全身,虽然心里早有准备,但手指还是会不听话地微微发颤”。

随着入行时间变久,王刚不仅爱上了这一行,而且开始从另一个角度思考整容技术的未来:如何能让逝者面容恢复如初,永远定格于亲朋心中最熟悉的样子?

于是,王刚从基础的人体结构知识学起,广泛涉猎与殡葬、医学相关的各种书籍。2002年,王刚被选派去加拿大北美殡葬行业中心培训半年,“去了才了解到国内外在殡葬理念和技术等方面的差距有多大”。王刚说,加拿大不仅研究如何让殡葬设备在操作上更便捷,还会考虑这些设备对操作者本身的劳动伤害问题,非常人性化,“这让我觉得国内殡葬行业有很多空白需要去填补”。

2004年至2006年,王刚和同事承担了不少赴外地殡仪馆技术援助工作。他发现,一旦发生重大灾难事故,遗体量太大,往往不能及时处理,纵有一身技艺,却无奈没有分身术。“我当时有一个强烈的想法,就是希望找到一种办法,既能保证遗体复原程度,又能便捷操作,节省时间。”王刚说。

于是,王刚注意到当时刚刚兴起的三维扫描技术。他将受损的遗体部位作三维扫描,通过电脑恢复数据,从而获得逝者面部轮廓虚拟模型。之后用三维雕刻机将模型雕刻出来,后期再用手工实施面部细节上的操作,最后制作成模型,移植到遗体上。2010年,由王刚领衔的“王刚遗体修复工作室”挂牌成立,他也被业内誉为“国内遗体整形第一人”。

但是,王刚依然不满足。2015年天津港“8·12”特别重大火灾爆炸事故,促使他引入3D打印技术。

时至今日,在王刚工作室的一侧墙上,还挂着一排消防战士的照片,这是天津港事故中牺牲的消防战士的照片。当时,王刚作为技术外援,赶赴天津为其中牺牲的10位消防战士做遗体修复。“根据安排,每具遗体在大殓前只有十几个小时的时间可供我们操作,于是我决定采用最节省时间、但技术难度最高的一种。”王刚说。

他先将烈士面部表层的焦炭去除,内部用防腐液固定,然后将表皮组织干燥后,直接在上面用雕塑泥塑型。“捏”出一张人脸的技艺在国内几乎没有先例,这依赖整容师的直觉和经验,更需要不断地操作历练,对尽可能多的人类五官特征了如指掌。战士们大殓时复原的面貌让家属激动哭泣:“是他的样子!我们还记得他的模样,这就是他的样子……” 然而,这次任务后王刚再一次陷入思考。“一直以来,遗体整容行业在对遗体修复的逼真度上完全取决于整容师个人技能的掌握和展现。这显然不利于技术的传承、推广和大规模应用。”王刚说,“面对天津港这样的大型事故,时间紧任务重,我们迫切需要一种新型的遗体修复技术,弥补现有技术中依赖手工操作,修复时间长,无法大批量修复的技术缺憾”。

为此,王刚从天津回来后立即向上级部门汇报了自己的想法,很快,上海市民政局和上海市殡葬服务中心开始引进3D打印技术。2016年3月30日,全国首家“3D打印遗体修复工作室”在龙华殡仪馆成立,将3D打印技术与传统遗体修复技术相结合,利用创面扫描、电脑三维建模、3D打印、植入毛发、妆面修饰等技术再现逝者生动仪容,修复相似度可达95%以上,且花费时间可缩短至2天以内。这也意味着上海遗体修复技术从手工化迈向数字化,实现了质的飞跃。

所有生命都值得画出最美、最庄重的休止符,这是王刚的愿望。他很清楚,这需要更多的“灵魂画家”。他一直为之努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记者 李治国)

《3D打印世界》——中国3D打印行业专业读物(点击可在线阅读

搜索官方微信账号:“3D打印世界”,新鲜、有料、深度3D打印资讯,尽在3D打印世界!

相关新闻

Baidu
map